包公何辜?——关键是要解决问题,景点不会成为信访办
王才亮律师
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、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兼职教授
有朋友告诉我,由于有人到开封包公祠哭诉喊冤导致开封包公祠“整修”闭门谢客。这一次整修能关多少天呢?永远不开门吗?我想肯定是不会的。
开封市包公祠,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向阳路1号(包公湖西岸)。包公祠是为纪念宋朝著名清官、政治改革家包拯而建,而包拯在历史上和传说中均为断案大师,文艺作品中都是以包青天为世人熟知。
包公祠的历史悠久,开封市的包公祠最早建于金代,后来元代、明代、清代都进行维修,距今已经有近千年历史,多次因战火毁灭又重建。现在的包公祠建于1984年,开封市政府在包公湖西边重建了包公祠,占地面积大概为1公顷。2003年,开封市的包公祠被国家旅游局正式评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,平时游客不多,但节假日就可能游人如织。
这一次发生的连续有人到包公祠来哭诉喊冤经网络传播后,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。作为法律人对此情此景,心里感到的是沉重。因为我们目前的法治现状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。
虽然在这些景点喊冤哭诉的人有可能会有行为艺术的动机,但让人喊冤,天塌不下来。包公祠在全国至少有五处,除了河南开封的包公祠外,还有广东肇庆、江西高安、河北沧州、安徽合肥的包公祠。除了包公祠外,各地还有其他的的纪念历史上青天大老爷的景点,不会也不应该因为成为第二信访办而封闭。
我们需要正视的是,现实中无论是信访制度还是司法制度,都没有及时的解决那些冤情,让相关的民众都感受到公平正义。显而易见,全面依法治国尚在路上,故只能是在路上艰难前行,决不可开历史倒车。
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,关键的是需要花大力气去纠正那些冤假错案,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。
我们有幸不在出事的那车上、桥上、路上、楼上……,但我们都生活在社会这大公交车、大桥、大路、大楼、……上。雪崩之时,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;没有法治,谁也不是安全的。无论你有钱还是没钱,有权还是没权。